|
身兼N“首个”,或是智慧医院广州范本
9月中旬,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建增城院区正式开诊。
该院区总建筑面积约为2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000张,日门诊能力5000-7000人次。首批开诊的门急诊科室达数十个。“这将是亚洲最大的妇幼医院。”《南方都市报》等报道。
一般,新开医院占地面积大,科室数量多,患者及家属要快速找到就诊区域,并非易事。
但根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广妇儿中心)专职党委副书记龚四堂介绍,增城院区不存在“找不着北”的烦恼。
图片来源于“增城发布”
该院基于支付宝小程序,开发AR导航。民众选定要去的就诊区域后,将手机摄像头对准脚下的路,AR导航会自动识别所处位置,规划出立体的实时路线,解决院内“寻路难”等问题。
此外,民众使用小程序,即能完成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检验结果、诊后付费等多个就医环节,还能在不同场景、收到不同的“智能推送”。比如,在“医生挂号页”,能看到中心就诊次序等通告;在“个人信息页”,则会看到健康科普文章或广州电子健康码详情。
医护技们在增城院区也会有“满满的熟悉感”。
按照规划,增城院区和广妇儿中心其他4个院区实行“同质化管理”。各院区通过信息化手段“互联互通”,包括共享全面的患者病历数据,实现药品、治疗、检验、检查项目的跨院申请与执行。专家轮流坐诊时,会发现各院区的病历输入、书写流程一致。因为中心将统一的病历书写管理规范、临床诊疗指南等,固化到日常诊疗与信息化流程中。
“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于2019年撰文称,广妇儿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平台的智慧医院,也是全国首家以患者、医生、护士、管理者等角色个性化定制信息系统,重构医院信息服务体系的医院,“它将医院信息化,从传统数字化医院以功能为核心,升级到智慧医院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真正实现信息系统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
“凭借全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医院一直在‘智慧医院’建设赛道上加速奔跑。”2021年年末,广妇儿中心党委书记夏慧敏在《健康报》撰文称。
“全国首家院内院外一体化平台
的智慧医院”
2007年,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等,整合成立广妇儿中心。
几年后,中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发力。2011年前后,启动“信息升级”,开展电子临床路径;2013、14年,全面推行非急诊的移动挂号。功能上线第7天,挂号率达到90%。
“最初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解决患者端更直观的需求。”广妇儿中心党委书记夏慧敏告诉“医学界”,现在,广妇儿中心规划智慧医院,有了明确“对标”。
首先,符合国家卫健委对“智慧医院”的定义,覆盖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及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这3个领域。
其次,以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评价、国家规定的互联互通标准化高成熟度,作为标杆。这两个是国内最顶级、最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
迄今,广妇儿中心的每一个诊疗、医务、管理场景都被赋予“智慧性”。
在患者端,中心早早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的移动医疗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所有患者在医院不创造价值的环节。2020年9月,医院还在全广州市率先实现线上生育保险结算。
“我们是妇幼医院,就要结合患者特色,在智慧服务方面加强探索、多下工夫。”夏慧敏说。
2016年,广妇儿中心推出吉祥物、人工智能“咪姆熊”。第一个“出生的熊宝宝”被俗称“发烧熊”。它熟读百万份病历,能看32种与发热相关的儿童疾病,对其中24种疾病的诊治性能达到90%以上,诊疗能力相当于一个副主任医师水平。
2年后,中心与顶尖科技公司携手,共同筹建全国首家“妇女儿童健康人工智能发展联合实验室”。研发、进化出影像熊、导诊熊、营养熊等人工智能,旨在完成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等,以提高诊疗效率,弥补儿科医生不足等人力缺口。
为解决产检多次重复排队问题,中心打造全国首个产科门诊孕妇全自助一体化系统。孕妇在院外,能通过APP、记录体重等一系列个人数据。医护则可通过电脑端系统和医护端移动APP,在院内进行查看和健康监测、管理。这有助实现孕产健康的闭环管理。据了解,该系统的下一个“小目标”,是让孕妇在家做B超。
在医疗端,医院牢牢抓住电子病历系统这一核心做文章。
夏慧敏介绍,广妇儿中心的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历经3个阶段。第一步是建系统,再把收费、检查检验、移动护理、医嘱等业务模块,都变成一个个单独的微小化应用,和电子病历系统相连。第二步是构建院内外统一交互的中心信息集成平台,全面打通院内各个信息系统。第三步围绕患者中心、建立360全息视图。这是一个整合界面,能显示患者就诊相关的全部信息。
2019年前后,广妇儿中心的病历已高度电子化、结构化。“中心没有病案库。率先实现病历信息化,医务人员可以随时从电脑里读取病历。不仅如此,不同分院区及医联体医院之间的数据也是流通的,中心不断优化信息数据交互。”夏慧敏称,对此感到“自豪”。
同时,医院还挖起CDSS(临床决策辅助系统)这个“金矿”,现已覆盖查体、诊断、检验、检查、药物、手术、治疗、护理8大类业务场景、167个专科临床路径,超过3200个决策点。
“以检验为例,我们的CDSS能针对患者体重、诊断、性别、年龄等指标,设计提醒。比如,要给男性患者做白带常规等女性检查项目,系统就会自动报错。它还能根据诊断,推荐检验检查项目。如针对疑似白血病患者,会推荐像骨髓穿刺等项目。”夏慧敏介绍。
中心管理端通过智慧建设,构建出覆盖医院全业务应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医疗流程为例,中心实现了对患者从门诊到住院20个闭环管理。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抗生素分级和手术授权分级的基础上,设置了电子病历危急值提醒与CDSS,医疗全过程可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与事后追溯。
院内51个业务子系统、院外6个业务子系统全部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标准服务,实现信息共享。所有业务交互都实现可视化的统一管理和监控。
截至目前,中心先后通过国家医院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7级评审。与20个省70家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或技术协作合作模式,实现跨省异地专家之间语音、文字和视频一体化会诊协作沟通。中心下属广东省妇幼健康医疗数据智能化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被授予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广州市智能医疗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称号。
“一把手”效应 成果显著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个很明显的‘一把手’工程。凡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医院都是‘一把手’重视、亲自推动的。”2019年,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发表主题演讲《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与未来》,如是说。
广妇儿中心的“智慧建设”,也脱不开“一把手”效应。
中心成立电子病历评审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和书记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整体评审工作。各业务副主任作为副组长,负责各自管辖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项目推进工作。主管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副主任兼任评审小组秘书,负责联络、统筹协调。小组定期开会讨论各信息项目推进情况,中心领导层及时掌握最新动态。
此外,医院成立电子病历评审工作小组,作为各部门日常信息化项目推进、项目间协同沟通的主要工作平台。工作组细分出不同小组,由临床业务骨干担任组长,同时配备医务部联络员、护理部联络员、临床科室联络员、信息科工程师、业务厂商工程师等作为小组成员。
“‘人工智能’这个词特别恰当,其前提条件是人工,需要先由人工进行标注,”夏慧敏回忆,“信息只能解决技术问题,智慧需要临床医护技深度参与。临床认可度和参与度越高,数据质量也越高。”
具体到电子病历评审和数据清洗,需要临床先完成具体解读,标注出专科最需要的关键词,再利用信息技术对它进行筛选、计算和处理。知识库初步建成后,医务部会牵头、分发到各临床科室,进行内容管理和日常维护。
夏慧敏表示,医院对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科室、个人,都有经济杠杆倾斜,首当其冲的就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对科研需求迫切的专科也表现得更积极。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做好了,对后面统计数据、从事科研,都大有裨益。”
考虑到临床医护工作繁重,信息中心对工程师们也下达了“硬指标”:必须到现场,跟着医护、观察其工作场景,倾听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然后,工程师们要基于医院顶层架构设计,站在医院整体业务和流程优化角度,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回报是显著的。
“我们医院通过信息化,国自然课题逐年攀升,今年突破40项,以前都是30几项。其中很大一块是经由信息技术、数据,支撑课题编写。”夏慧敏说。
2018年,广妇儿中心的影像熊以封面文章形式登上《细胞》。该文称,影像熊在诊断眼疾时的准确率达96.6%;在区分肺炎和健康状态时准确率达92.8%。这一水平足以媲美有十几年经验的专家医生,或将实现用人工智能精确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次年,《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刊发该院发烧熊相关的成果,称其综合诊断准确率优于相对低年资儿科医生(3年+8年临床经验)。该研究被指是全球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处理过的最大规模临床数据,也是全球首个在顶级医学杂志发表的基于中文文本型电子病历的研究创举。
一院6区,怎么办?
近年来,广妇儿中心业务高速增长。夏慧敏认为,这得益于医院不断“智慧化”,“智慧服务提升了整个医院品牌的效力,提高患者的美誉度。”
夏慧敏认为,“智慧医院”是一个不断摸索的新事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不断完善。”
“信息化程度越高,涉及的系统建设单位越多,数据兼容和打通难度越大,管理和维护成本非常高。”夏慧敏认为,“智慧医疗”建设并非信息不够,而是信息爆炸。信息化要做的是减法、筛选和优化。“就像我们看社交媒体,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个性化的内容。因此,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一定是基于业务场景完成,不能贪多、求大而全。”
以药物发放环节为例。广妇儿中心的传统模式是“先交钱后审方”,分步流程为医生开具处方—患者缴费—临床药师审方—患者取药。
经过智慧改造后,顺序调整成“医生开具处方—临床药师审方—患者缴费—患者取药”。药师审方时,不仅看到医生医嘱,还能看到病人的所有信息资料,这极大改善药师工作成效。若药师对处方有疑问,审方不予通过,还可以通过系统与开方医生沟通、进行修改。这减少了患者在药房和门诊来回奔波,避免了一部分就医的矛盾。
在此过程中,信息化主导的闭环管理,是针对整个工作流程的再造和智慧化,力图让医疗环节的每个时间、地点、人员、物资都可追溯。
按规划,今年年底前,广妇儿中心南沙院区将完工移交并投入使用。中心将开启一院6区运营模式,同质化管理或面临新的挑战。
“一院多区采用同一套信息系统,对于主医院、医护技等来说,使用感受都是最好的。但其中有很多隐性且巨大的运营压力。”夏慧敏介绍,从信息中心看,随着联通院区增加,系统后台承压相应增大。
这就好像一辆车,以前只坐两个人,开得又快又稳。现在要坐5个人,可能会减速。但医护技患都希望它能保持原来飞一般的车速。这种情况下,不断升级硬件在所难免。
考虑到人力物力等限制,信息中心也很难同时“哺育”所有专科,带着大家一起快跑。要么是医院重点发展的科室,要么是临床高度配合的,更可能会作为优先发展重点。
其次,而且是最大的难题,在于流程考验。业务跨院区会带来人财物等多方面流转,管理难度明显增大。
第三,随着人员流动,绩效考核和分配体系也要发生变化。鼓励医生更多去新院区坐诊,那薪酬体系也要发生变化。
“多院区给整个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带来新的命题,这些新的命题需要全院一起思考。但反过来,如果没有‘智慧医院’这样的顶层设计,一院多区很难实现高质量共发展。”夏慧敏表示,广妇儿中心会继续深化探索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持续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尝试,如推广电子健康码、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医院也会不断加强信息安全的防护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