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心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72|回复: 0

解读《数字医疗》:时代的现状,生命与科技的尴尬相处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发表于 2024-5-9 1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瓦赫特(Robert M. Wachter)在这本《数字医疗》中讲述了很多美国真实医疗故事,主要集中在近15年发生。透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得见美国医疗体系前进的纠结与蹒跚。这15年,全球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大数据技术正酣,人工智能几起几落后旌旗又立,医疗与健康是人类的共同难题,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国度似乎都是大旱望云霓、天旱盼下雨。坏消息是,世界各地的医疗系统都有各种根深蒂固的问题,很多问题程度之深,经年历久难以解决。好消息是,数字化技术可以是答案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科技做不了医疗这场考试里所有的题。



美国的近15年,也是医疗闹革命的15年,信息科技如此日新月异,深度研究美国医疗的发展史,尽量应用在自己的国情环境下,少走冤枉路,借鉴是非常有意义的做法。

美国的近15年,历经两届美国总统,批准30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出台专门的医疗科技法案《HITECH Act》,医疗管理和政策制度对中国也极具和对比学习的意义。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能不能借鉴别国的经验,解决好本国的难题,是各行各业的常用办法。不是什么奇招,但是有可能激发妙想。

虽然美国有美国的故事,中国有中国的故事,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虽有先后快慢,有知识产权之争,但是对医疗体系管理的经验不应该分国界,反而更应该找到共同点,相互借鉴。

我们都知道,医药类的书籍往往专业性强,各种专业词汇简直是在扩大词汇量,如果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专业性,简直挑战智商,但是瓦赫特的这本《数字医疗》中的美国故事让人很好理解美国医疗的困苦,了解美国的医疗环境的桎梏,作者瓦赫特本人连续10年被《现代医疗》杂志(Modern Healthcare)评选为“美国50位具有影响力的医疗高管”。以他的视角看问题,足够全面,包括了从技术应用、医患关系、工作流程、支付模式、医院文化、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六个方面。



本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并没有使医疗变得完美,也无法一蹴而就使医疗变得完美。我们都是拿生命去和科技尴尬共处。这是时代的现状。

尴尬其实是本书的主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下,医疗还在尴尬中艰难寻找出路。

尴尬一:好处没有想象中的来得快

以「云物移大智」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例,虽然大潮汹涌,但不是资源也不可能平均分布,这一次人工智能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细分市场上,医疗就是其中之一。根据Global Market Insight数据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作为人工智能医疗应用领域第二大细分市场,第一大细分为药物研发,份额最高,占比达35%。更为重要的是,预计增速达40%,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以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为例,病灶筛查、靶区勾画、脏器三维成像、病理分析、影像的定量分析都是好场景。有了人工智能的做武器,人类与病魔的斗争似乎又多了一筹胜算。但是喜剧结局并没有这么快到来。虽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直到2018年12月,国内人工智能医疗企业获取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数量为零。



再来看看美国的情况,2018年4月11日,美国 IDx公司的IDx-DR糖尿病视网膜病(以下简称“糖网”)筛查软件,该软件基于眼底照片检测成年糖尿病患者糖网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提供是否需要转诊的检查建议。这是美国有关部门批准的第一款采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糖网筛查软件产品。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评估和反映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情况的IDx设备通过美国权威机构审核,但是走过通过审核这道门,拥有该技术的公司走过了21年,单就与权威审核机构沟通评估系统安全和准确方面,Idx花了七年之久。这个评审过程如此艰辛,其中的故事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书来。在中国,关注这个消息的人也很多,因为这个来之不易的成功案例对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审核的借鉴意义非常之大。很多媒体对技术的能力过分吹捧,从业者也深知落地的难度,落到患者和患者家属身上,尴尬在于:技术高速发展带给医疗的福利,没有想象中的来得快。



尴尬二:无所适从

信息化几乎席卷了一切行业,以机器人学为代表的交叉学科也从实验室走进了手术室。但是计算机的能力想要适应医院的病床,还有很多困难。以医疗器械为例,涉及到医药、医疗、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智能互联网等多学科领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领导力中心创始人、领导力大师罗纳德·海菲兹(Ronald Heifetz)总结了两大问题:技术和适应性。技术性问题容易解决,可是适应性问题需要不同场景的使用者面对的都不同。作者的观点认为美国的医疗行业忽略适应性问题,仅理解为技术性问题。觉得只需要买一个计算机系统,抛开传统观点,打开包装,轻触开关便可解决。



​美国政府的激励措施、条形码编码法和机器学习,都让医疗数字化看起来是一种技术问题。的确,它确实是项技术,但它同时也关乎女人生孩子犹在鬼门关,关乎挖掘医疗数据挖掘、关乎心脏疾病早筛查的方式、关乎AI辅助诊断产品。同时,这也关系到计算医保的方式、判断医生好坏的标准,甚至关系到是否需要去看病就医。所有人的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发展都将由技术是否能够适应医疗体系来决定,技术需要在医疗体系内良好的运用,这样才会有效,有价值。



换句话说,医疗行业在科技的颠覆下,产生的问题被一统误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是现有美国医疗体系对科技的不适应。美国医疗领域面临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无所适从是现状。这个情况或多或少也在中国出现,因为时代背景,医疗发展的背景是类似的。很多医疗的问题、医患的问题,一味的埋怨医生和医院。卫生部门是医院的考核机构,总不能把问题推给领导吧。总之,医疗体系对科技的不适之症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是一两句医生失职,医生不负责任能够概况的。



尴尬三:越想变革越难变

在中国,目前各医院都有信息中心与信息技术专家,但是我们都知道顶尖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一定是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专业技术大厂,或者是在IBM甲骨文等顶级传统计算机服务企业。除了北上广顶级三甲医院,很难有预算购买超越专业技术公司的软硬件,也很难高薪挖到顶尖的IT技术高手。这样,可能导致两个结果:医院信息中心只求平稳,不求最好,甚至很多被提供技术服务与咨询的厂商变相控制;部分医院内部的数据都还处于无法互联共享阶段,成为信息的孤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本地局域网模式运行,内外网的瓶颈问题不解决,医患之间、院院之间的数据流动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大型医院会看到生意红红火火的快递公司,有些还在医院开设专门的服务站点,专门快递病历。医疗的问题根本无法根治,体系大,根子深,很难改头换面的改革。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书中说这是:“一些令人震惊的阻碍”。美国的情况是:对于医疗卫生行业,变革是好事,甚至说亟须有人来搅局,促使其变革。尽管雇用了训练有素,并且对职业理想忠诚耿耿的医生和护士们,在目前的服务体系下他们也只有约一半的时间用于提供循证治疗。每天因医疗过错死亡的病人数堪比一架大型客机的乘客数量,此外还需要美国承担巨额医疗费。患者和决策者们都决心改革,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路得一步一步走,饭得一口一口吃。



综上,本书主题可以用尴尬来总结,尴尬也是美国医疗领域的现状,从尴尬和现状中找到令人惊喜的进步和令人遗憾的失误。

正如翻译作者所说,医疗在公益性与营利性、开放性与隐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垄断与创新等很多方面存在矛盾,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矛盾,难以平衡。

但是,这些矛盾都会体现在医疗信息化的全过程中。好在有一种常识性的观点很适合这种尴尬情况——我们常常高估一年内能完成什么,而低估10 年内能完成什么。不好走,总比没有路走要强很多。所以希望总是存在。(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小善心社区 ( 鄂ICP备202404259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08:17 , Processed in 0.08641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